你有没有想过,在网络世界的繁华背后,有一群孩子正身处险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53 次报告就像一记警钟,截至去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92 亿人,其中 19 岁以下网民竟突破 2 亿人。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它意味着大量未成年人在网络的海洋里“裸泳”。他们就像稚嫩的花朵,尚未成熟的心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堪一击,于是,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猎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对苏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 2022 年以来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追踪和剖析,结果真是触目惊心!社交软件引发的案件占比如同脱缰之马,逐年攀升,还呈现出线上线下勾结侵害、受害人低龄化等恶劣趋势。这就好比是一张黑暗的大网,无情地笼罩在未成年人的头顶,时刻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这种现象绝非苏州高新区独有,在全国多地都像毒蘑菇一样冒了出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斩断这些伸向孩子们的罪恶黑手,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守护。
这篇文章转载自《瞭望》2024 年第 45 期,原标题《社交软件“围猎”未成年人几时休》就像一声呐喊,喊出了我们共同的担忧。
社交软件:“潘多拉魔盒”开启未成年人的噩梦
从 2022 年到今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 90 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有 30 起是社交软件惹的祸。这个比重的飙升速度简直像火箭一样,2022 年才 28.2%,2023 年就涨到 36.6%,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 50%,这数字就像烫手的山芋,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沉重。
这里面还有更让人揪心的情况。据苏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朱晓丹透露,被侵害未成年人的低龄化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这 30 起案件涉及的 32 名未成年人中,最小的只有 10 岁啊!10 - 13 岁的就有 20 人,超过六成。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孩子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却在社交软件的“黑洞”里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伤害。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这 30 起案件全是性侵未成年人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涉及的社交软件多达 11 种,快手、抖音、陌陌这几个大众熟知的平台占了 66.7%。朱晓丹还指出,在卖淫类案件中,陌陌、探探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原本是为人们社交娱乐服务的软件,怎么就成了犯罪分子的帮凶呢?
社交软件已然变成了犯罪分子侵害未成年人的罪恶温床。苏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曹聪介绍,这些坏蛋狡猾至极,他们会同时利用多个社交软件,先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发布一些看似无害的短视频吸引未成年人,然后转战即时聊天工具进一步联络,最后实施线下强奸、猥亵或者线上隔空猥亵、侮辱等恶劣行径。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狩猎,而我们的孩子却毫无防备。
更可怕的是,社交软件还成了涉未成年人卖淫招嫖的“绿色通道”。朱晓丹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不法分子的丑恶嘴脸。与传统招嫖方式相比,社交软件因其便捷和隐蔽的特性,成了他们的首选。他们利用陌陌、探探的“附近”功能添加男性好友,发布招嫖信息,交易完成后就删除记录,重新注册账号继续作恶。像马某等 4 人引诱幼女卖淫、引诱卖淫、介绍卖淫案,他们通过陌陌发布信息,用高薪诱惑未成年人卖淫,那些可怜的孩子每天卖淫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这简直是把未成年人的尊严和未来践踏在脚下,我们怎能坐视不管?
形同虚设的“防线”:社交软件监管与家庭社会的双重缺失
未成年人在社交软件中如此脆弱,背后是一系列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中,社交软件的“身份验证”和“青少年模式”本应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道防线,现在却成了形同虚设的“纸老虎”。
先说“身份验证”,大部分社交软件在这方面简直是“放水”。仅仅需要一个手机号码就能注册,根本没有强制要求实名认证。这就好比在一座宝藏库前只放了一块写着“禁止入内”的牌子,却没有任何阻拦措施。苏州高新区网信办副主任沈一鸣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软件时,系统完全无法识别他们的身份,给他们推送的内容和服务与成人无异。
我自己也试着在一些平台注册,结果真的让人震惊。系统没有要求实名认证,我把年龄设置为 14 岁,推送的短视频里却充斥着大量身体裸露、男女亲密接触等不适当的内容。聊天的时候,那些暧昧、挑逗的话语更是不断,像“晚上好无聊,能陪陪我吗?”我又测试了陌陌、探探,同样不需要实名认证,年龄可以随意填写,加了好友后,聊天内容低俗不堪。这对未成年人来说,就像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撒下了一颗颗毒种子,他们的交友观、价值观很可能因此被扭曲。
再看看“青少年模式”,也是漏洞百出。在 20 岁男子江某某强奸 12 岁女孩黄某某的案件中,“恋爱记”App 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这个 App 可以让用户自行设定交友条件,然后自动匹配对象,听起来很有趣对吧?但问题是,它的“青少年模式”需要用户主动设置才会生效。这就导致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网络上交朋友毫无障碍,就像在危险的丛林中撤掉了所有的警示标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交友环境里,那些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就像迷失在黑暗森林里的小羊羔,随时可能被大灰狼吞噬。
除了社交软件自身的问题,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不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容易在网络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很多检察官都提到,大量的案例显示,学校和家长在对未成年人安全用网、防范网络侵害方面的教育严重匮乏。有些监护人甚至对孩子使用社交软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无所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像在一个猥亵儿童案中,10 岁的白某某成为受害者,家长虽然允许孩子玩网络游戏,却对孩子在游戏平台交友和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情况不闻不问。直到偶然发现孩子被胁迫拍摄的不雅视频,才意识到孩子可能遭受了侵害,而这时距离孩子首次受害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里,孩子是多么的无助和恐惧啊!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守护未成年人:构建网络保护的钢铁长城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只是摇头叹息,必须要行动起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共治体系。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就像搭建一座坚固的城堡,每一块砖都至关重要。
苏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黎黎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建议,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大幅提高未成年人注册的准入门槛。对于那些没有进行身份认证的用户,直接默认进入“未成年人模式”。这样做就像是给未成年人穿上了一层保护铠甲,最大程度地保障他们浏览的内容是适合他们年龄的。同时,还要加强动态巡查,对疑似未成年用户的年龄进行严格审核,并且设置监护人关联账号。这样一来,家长就能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网络世界中,为他们保驾护航。
苏州高新区人民法院少年及家事审判庭庭长徐文杰也强调了社交软件在内容推送方面的责任。社交软件向未成年用户推送内容时,必须要和成年用户严格区分开来。要像一个细心的园丁一样,精心呵护未成年人的网络花园,对他们发布的视频、评论、群组发言等涉及敏感、隐私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筛查和甄别,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他们风险提示。
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个部门的作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涉及新闻出版、教育、电信、公安等多个部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但基层网信部门目前还缺乏相关授权。业内人士呼吁,应该尽快将相应职责落实到基层网信部门,让他们有权力、有能力去监督检查,适时开展针对网络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同时,要确保面向公众的投诉举报渠道和部门之间的线索移送通道畅通无阻,让那些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无所遁形。
最后,苏州高新区教育局综合教育处处长沈洁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校共育是关键。学校就像一座灯塔,要引导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航行,注重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而家长则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守护者,要对孩子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长、方式、内容进行严格管控,帮助他们提升抵制网络侵害的能力。司法机关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选取一些利用社交软件犯罪和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遭受损害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大家从别人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我们都知道,未成年人是我们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保护他们免受社交软件带来的侵害,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网络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噩梦的源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安全地翱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