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mingyu

社交软件广告,真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吗?

社交软件广告,真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吗?摘要: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常常能在一些内容型 APP 的信息流中看到这样的广告标题:“有没有超纯净的社交软件呢?”“哪些社交软件既好玩又小众?”“求推荐社交恋爱 APP”。陌生人社交...

c31503ef9c3f8d28486335a5d8c1fcd0.jpeg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常常能在一些内容型 APP 的信息流中看到这样的广告标题:“有没有超纯净的社交软件呢?”“哪些社交软件既好玩又小众?”“求推荐社交恋爱 APP”。


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广告似乎有着某种默契,就好像是同一家广告公司精心打磨出来的。虽然每次的故事略有不同,但套路和标签却总是那么几个。


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主流社交恋爱交友软件的用户群体中,75%是 25 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有 70%的年轻人在问卷调查中表示接触过相关软件。这充分说明,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主要用户是年轻人。当众多软件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时,有效的广告设计就成了拓展用户群体的重要手段。


全媒派的作者们对多个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广告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揭开这些故事式广告的套路。那些吸睛的广告真的能打动年轻人吗?广告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和标签,真的反映了年轻人的真实社交需求吗?


一、相似的故事套路从何而来?


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要让用户了解软件的特点并引导他们下载。同时,还得根据投放平台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比如在知乎上,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广告就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也更容易被接受。


有研究指出,故事式软文通常具有独特的创意切入点、神转折结构和故事化语言。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广告也不例外,它们的模式和套路基本一致,通过引导、介绍、收尾点题三个步骤,将年轻人的社交特点融入其中,为软件做推广。这些广告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拉近距离的开场

广告故事的开头,通常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介绍自己,强调对陌生人社交软件很有研究。常见的套路有两种:一是讲述自己在社交恋爱中陷入困境,感觉“脱单”无望,直到某个朋友介绍了一款软件,结果瞬间找到了对象;二是说自己用过很多社交软件,有过被坑被骗的经历,经过精心挑选,发现了几款不错的软件。关键是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开头,营造出一种亲近感。一旦完成了这个身份构建,就会全力推荐要做广告的软件。


2. 碎片化的信息传递

这类社交软件的推广难点在于如何把自己的特点传达给用户,所以常常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在故事中不经意地提及。比如人工审核和照片真实性这个特点,会在广告故事中轻轻带过,让人感觉不像传统广告那样有强烈的指向性,更容易被接受。为了增加可信度,还会附上一些分辨率较低、人物不露脸或加马赛克的照片。


3. 边缘路径的说服

经过一系列铺垫,这类社交软件广告会吸引一部分有需求的人。评论区里会有“我在这里找到了男/女朋友”“我去试试,不好就回来砸场”等评论,用更多人的声音加强情感共鸣,对于那些缺乏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说服力会不断增强。同时,软件的下载方式也会放在文字中间,方便用户下载。


二、广告文本中的典型标签


有研究在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时发现,现在大学生恋爱既健康向上又有些轻率,追求自由但有时过于开放,处理爱情问题趋于理性但又不够果断。通过对陌陌、可话、Nico、falo、麦池、青藤之恋、积目、微光等众多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广告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软件有很多相似的特色标签。这说明软件设计者确实在有意调研受众的心理和特点,试图打造更受欢迎的软件。


定位、功能、交友方式和效果是这些广告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而聊天、质量、小众、匹配这四个标签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或许也符合当前陌生人社交的需求:“高质量”和“小众”给用户一种稀缺感,精准的“匹配”则让人觉得在这里更容易找到聊得来的人。


这些社交软件选择年轻人群体认可的标签,主要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用户。有研究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很多时候是“消费标签”,是人们在认同自己身份时对特定群体的认知,而模仿是人们为了将自己定位在某一阶层的首要表现。在这种模仿的影响下,人们就可能对特定的软件产生需求。


陌生人软件设计者可能也看到了这一点,找到了年轻人的关键标签,以吸引潜在用户的注意。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广告文本中最常见的几种标签:

8ddfceef45e6d7f1eecdfa7707e5f1c7.jpeg

1. 追求高质量

众多陌生人社交软件在广告中都会强调自身的“三高”特点:高质量、高学历和高颜值。每个人都希望能遇到更好的朋友,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这种心理满足感是用户持续使用的动力。一些广告中提到,很多用户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时,常常被“网骗”“杀猪盘”“搞颜色”等问题困扰。如果有一款真正高质量的软件出现,确实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比如有些软件最初只有 985、211 学历的人才能玩,后来因为被用户指责“学历歧视”才降低了门槛。高学历用户成了这些软件推广的重点,甚至是某些软件的用户准入条件。设计者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潜在用户,使用我们的软件都是高净值人群,在这里你能收获美好,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2. 兼顾匹配与安全

陌生人社交软件在推广文案中都会提到智能匹配,也就是帮助用户找到更合适的人。这种通过寻找标签、依靠智能算法寻找“灵魂伴侣”的方式,更像是发现自我欲望的过程。人们希望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懂自己的陌生人,或者摆脱身边没有朋友、无人理解的尴尬处境。这些软件抓住了这个特点,不断宣传自己的算法能让你遇到最懂你的人。但在强调精准匹配的同时,广告也会强调内容的真实和保密。比如“聊天氛围好,适合年轻人,95 后闭眼入,真人审核资料,照片可信度高”等话术。用户既希望遇到合适的人,又需要安全感,所以“真实”和“审核”这两个词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3. 强调即时聊天和明确目的

在广告中,图像、视频和语音聊天功能常常是软件的卖点。因此,在文本中,这些形式的优先级往往高于文字交流。广告还会传递出一种信号:很快就能视频,很快就能见面。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考证。此外,这类社交媒体还会给用户灌输强烈的交流目的性,比如“脱单”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很高,吸引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急于脱单的年轻人。


三、广告虽好,也有风险


有研究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人设”社交,认为通过立“人设”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需求目标。而这类陌生人社交软件所营造的氛围和刻画的标签,为年轻人立“人设”提供了便利。然而,这些广告采用的略显夸张和虚构的传播文案,容易让部分有社交焦虑的用户被说服,但也容易引发负面口碑。


有时候,这些软件并没有兑现广告中的承诺。在 APP 下载评论区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任意封号、圈子混乱、客服服务水平差、用户虚伪等差评。此外,一些广告的评论区里还会出现色情擦边球和辱骂攻击的评论。虽然有人认为这类主打陪伴的交友软件有稳定的市场,但从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年轻人在面对陌生人社交和恋爱问题时,需要多一些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理性看待各种广告文本,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不要被商业过度裹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